欢迎访问中粉先进陶瓷行业门户!
免费注册 个人登录 企业登录
粉享通 | 粉享汇 | 粉享买卖 |

微信

关注微信公众号
| 广告服务 |

手机版

扫一扫在手机访问
中粉先进陶瓷 > 资讯
破封锁、建产业!陈小龙与国产碳化硅的逆袭征程
702 2025-10-23

中国粉体网讯 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,碳化硅晶体具有耐高温、耐高压、高频特性好、转化效率高、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点,是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和5G通讯等急需的半导体材料,是材料领域发展最快、国际竞争最激烈的方向之一。


2300℃的极端高温让碳化硅粉末升华为气体。历经约7天的精密“孕育”,一块可用于制造高性能芯片的“关键法宝”——碳化硅晶锭得以出炉。随后,经过切削、打磨、抛光等多道精细工序,这块晶锭最终被加工成厚度不足0.5毫米、薄如蝉翼的碳化硅衬底。




来源:北京科技报


然而回溯20多年前,就是这样一片薄薄的碳化硅晶片,我国却无法实现自主制造,完全依赖进口。在这一困境下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挺身而出,带领团队历经20余载深耕,从零起步、自主创新,成功攻克了碳化硅晶体生长设备研发、晶体生长工艺优化、缺陷抑制技术突破、晶片精密加工等一系列核心难题,最终实现碳化硅单晶的国产化量产,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,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
破局:从零摸索,攻克2英寸晶体生长难关


20世纪90年代,全球仅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2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,且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先进雷达、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,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。彼时,碳化硅单晶研究在国内尚属“冷门”方向。


1999年,在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领导和实验室负责人的支持下,35岁的陈小龙毅然挑起重担,担任晶体生长组组长,开启了国产碳化硅晶体研发的艰难征程。尽管业界早已认知到碳化硅的优异性能,但如何让晶体稳定生长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核心瓶颈,也是这一领域长期被“冷落”的关键原因。面对无经验可借鉴、无成熟设备可用的困境,陈小龙带领团队从基本物理原理出发,一点点摸索实验规律,化身碳化硅晶体制备方法的“探路者”。


晶体生长离不开籽晶——这颗如同“种子”的微小晶体,是培育优质碳化硅晶体的基础,也是当时科研团队急需突破的难题之一。为攻克这一难关,团队首先吃透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,随后从绘制设备图纸、设计晶体生长炉开始,与仪器厂家深度合作,反复调试、优化,最终研制出满足实验要求的晶体生长炉。在此基础上,团队开展了大量实验,逐步掌握了碳化硅原料升华、输运、生长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基本过程,厘清了晶体缺陷的形成机理,探索出防止自发生核、实现晶体扩径的关键技术。


通过系统研究碳化硅晶体生长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,团队成功揭示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相变、缺陷等问题的形成机制。历经“机理提出—实验验证—机理修正—再次验证”的反复迭代,在多种模型体系的辅助下,2005年,陈小龙团队终于实现了2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的技术突破,为国产碳化硅产业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

拓界:产学研融合,突破大尺寸晶体产业化瓶颈


2006年,在2英寸晶体技术突破的基础上,陈小龙并未止步。面对国内碳化硅产业“有技术无产业”的困境,他在无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,率先开启碳化硅单晶的产业化探索,牵头创建了国内第一家碳化硅晶体产业化公司——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。通过“产学研”深度融合的模式,团队持续推动技术向产业转化,先后在2010年、2014年成功研制出4英寸、6英寸碳化硅单晶,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为高性能碳化硅基器件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为后续满足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产业的规模化应用需求提供了可能。


然而,碳化硅晶体尺寸的扩大绝非简单的“直径增加”。随着晶体直径变大,炉内温场分布会发生复杂变化,进而引发晶体应力不均、缺陷增多等一系列新问题,这也使得8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长期被视为行业难题。


来源: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


谈及晶体扩径过程中的挑战,陈小龙对一段经历记忆犹新:“当时我们刚实现6英寸碳化硅晶体的制备,但在实际生产中,晶体却频繁出现随机开裂现象。每一块开裂的晶体都让大家心疼不已,却始终找不到问题根源。那段时间,每次开炉大家都格外紧张,甚至有些战战兢兢。”面对困境,陈小龙鼓励团队痛定思痛,跳出惯性思维。最终,团队一位成员提出了“反直觉”的应力消除方案,大家顺着这一思路反复实验,果然成功解决了晶体开裂问题。“这件事也提醒我,科研中遇到难关时,不能陷入思维定式,反而要换个角度、换个方向,或许就能找到突破口。”陈小龙感慨道。


凭借这份坚持与创新,陈小龙团队最终攻克了晶体扩径这一公认难题。如今,我国已能稳定生长出高质量的2至8英寸碳化硅晶体,进一步推动碳化硅材料在新能源、5G、航空航天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。


领航:筑全产业链,助力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


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,陈小龙团队历经数十年“蛰伏”。直到2016年前后,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及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提出,碳化硅材料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,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材料“宠儿”,国产碳化硅产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期。


来源:天科合达


如今,北京天科合达已能向国内100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批量供应碳化硅衬底。碳化硅晶体的国产化,不仅满足了国家在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重大需求,更带动了20余家国内企业进入碳化硅下游器件、封装和模块产业,推动我国形成了完整的碳化硅半导体产业链,为国内宽禁带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,也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产业跻身世界前列。


“目前,国内碳化硅晶体、衬底的供应基本可以满足国产需求,无论从质量还是产量上,都实现了自主可控。”谈及成果,陈小龙欣慰地表示,“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,外国已经‘卡’不住我们的脖子了。”


成绩面前,陈小龙团队并未停下脚步。当前,团队正瞄准“进一步提升碳化硅晶体良率与质量”这一目标持续攻关。“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研究,降低碳化硅材料的生产成本,让更多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享受到碳化硅器件带来的优势。”同时,团队也在推进自主创新的立方碳化硅晶体研究,期待其能早日在高端MOS器件上实现应用,为推动我国半导体关键材料和器件的高质量发展、提升国产产品国际竞争力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
参考来源:

北京日报.“晶”益求精 

中国科学报.陈小龙:20余年坚守创新“开路”国产碳化硅

物理所所友总会.陈小龙:从0到1为国产碳化硅“开路”

北京科技报.陈小龙:从气相到液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——攻坚与持续创新


(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/初末)

注:图片非商业用途,存在侵权告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