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用XRD、TPR、XPS和H2-TPD等技术对Co/Al2O3催化剂的还原性能进行了研究.还原温度低时,催化剂中Co物种还原不充分,活化不够,催化剂的F-T合成反应活性偏低;高温还原时,由于催化剂中金属钴颗粒聚集和增大使活
2012年11月12日 更新采用偶氮胂Ⅲ光度法测定氧化铝中锆含量,以浓度1.5mol/L HCL为介质,显色剂用量为100mL介质中加8mL浓度为1g/L偶氮胂Ⅲ溶液,在波长680nm处进行测定,灵敏度为1.82×10~5。结果表明,锆含量为0~4mg
2012年11月12日 更新从种分过程的动力学机理出发,结合实验室实验和生产现场的工业试验,以铝酸钠溶液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数学模型,利用Simulink软件包建立种分过程的浓度变化的动态模型对种分过程进行模拟,预测不同工艺条件下连续分解槽的氧化铝浓
2012年11月12日 更新Zr4+取代Ti4+的Ba0.6Sr0.4(Zr0.2Ti0.8)O3固溶体在降低介电常数的同时,保持了BST固溶体优异的可调性。为降低BST材料的介电损耗和介电常数,以氧化铝为改性剂对Ba0.6Sr0.4(Zr0.2Ti0
2012年11月12日 更新采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氧化铝进行表面改性,通过改变偶联剂用量、改性温度、改性时间并测试表面改性后氧化铝的活化指数,得出氧化铝表面改性的最佳条件:A-151用量为2wt%,改性温度为85℃,改性时间为120min。
2012年11月12日 更新研究了酸浸法对煤矸石组分的浸取效果,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酸浸法从煤矸石中浸取氧化铝的最佳因子,并讨论了各因子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,确定了矸石粒度0.15 mm,煅烧温度780℃,煅烧时间2 h,盐酸质量分数15%,液固比6∶1
2012年11月12日 更新多孔阳极氧化铝经化学修饰后吸附细胞色素C,制备了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电极。多孔阳极氧化铝通过电化学和化学腐蚀阻挡层后,用两步无电沉积方法制备了纳米金修饰的多孔阳极氧化铝电极,再在含有L-半胱氨酸的细胞色素C的溶液中通过吸附制备
2012年11月06日 更新在多孔阳极氧化铝(Porous anodic alumina,PAA)制备过程中,为了得到更稳定的电解过程,实现高度有序的纳米孔阵列结构,对高纯铝片表面进行抛光是一个典型的、必要的步骤。为此系统研究了高氯酸/乙醇抛光液体系在
2012年10月29日 更新研究了铟锡氧化物(ITO)粉末退火后的组织和结构,比较了不同状态的粉末和制备工艺对ITO靶材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纳米ITO粉末在800℃以下具有体心立方In2O3结构,1100℃退火后由In2O3和SnO2两相组成;ITO粉末
2012年10月29日 更新以水热法合成的包覆油酸的α-Fe2O3粒子为前驱体,在氩气下500°C煅烧1h,得到Fe3O4/C纳米复合物.用傅里叶变换红外(FTIR)光谱,X射线衍射(XRD),扫描电镜(SEM),X射线能量散射(EDX)谱,高分辨透射
2012年10月26日 更新